中國潤滑油品牌崛起,但不是我們一般人想當然的品牌集中化,反而是品牌越來越分散,2010年時,市面上的潤滑油品牌不到萬家,潤滑油企業也就1000余家,而到了2022年末,雖然潤滑油消費下行,但品牌數量已經有近8萬,潤滑油企業更是發展到7000余家,近占地萬平的潤滑油廠,就有1000家。
這么多的品牌,自然需要找潤滑油代工廠,我們在盤點中發現,一些占地規模龐大的工廠,車間、庫房都滿滿的,但年加工量也不過幾萬噸,而一些占地規模不過2萬平左右的企業,卻能達到5萬噸以上,比如上海、無錫、南京的幾個專業做代工的企業,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反差呢?
這和他們建廠的思路有很大的關系,地盤大的工廠是平面化的,罐區、車間、包材、檢測各有不同的車間,看似布局很合理,其實卻多了很多的中轉環節,進庫出庫、耗材轉移、灌裝打包、成品發貨等,都需要人工或叉車,不僅增加了人工成本,還降低了生產效率;而一些小而美的工廠,卻是立體化的,包材在上,灌裝居中,庫房在下,無需搬運,流水作業。
除了布局外,和生產工藝、生產流程還有很大關系,有的工廠,想增加品類,比如尿素、制動液卻沒有空間,想提高效率,但管線卻難以改造,生產的品類受限,難以小批量多品類的柔性化生產,只能繼續用空間換產能。
產能上不去還和管理有關,比如某代工廠基本采取零庫存模式,工廠不為客戶保留庫存,何時下訂單,何時安排包材到貨,產品灌裝好后,就要第一時間發出,當然,為了留住客戶,也在價格上做了一些妥協。而別的工廠,會為客戶提供包材、成品空間,反而占據了龐大的空間,使得企業產能受限。
另外,產能上不去也和合作的客戶規模大小有關,有的企業為主機廠、大品牌做代工,品種、包材數量可控,生產中無需不斷調整切換;而大部分潤滑油代工廠,服務的大都是中小品牌,需要不斷切換工藝、包材,每切換一次,都要調試,一般要20-30分鐘,一天中要是做幾個品種,耗費的時間可觀。
也由此,我們建議潤滑油代工廠的客戶,要不斷優化組合,大客戶支撐企業發展,而小客戶則需要培育,說不定哪天就成長起來。一些年銷量超過3000萬的,企業則要考慮如何留住,免得被翹掉,或者自建工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