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和多年前的老板碰面,聊聊這些年的過往云煙,不僅感慨萬千,“××曾經是我們的經銷商,沒有想到今天都發展到這么大了!”在回顧這些時,老板敞開心胸向我講述他當年的故事,“九幾年的時候,一年就掙幾千萬,然后就開始做這個,搞那個”,老板很遺憾的說,“當時為什么不堅持,不專一呢?”,看看現在龍蟠、安美等企業,堅持在潤滑油行業發展,就成就了今天。
老板當年很厲害的,在96年的時候,年銷售額就近億元,利潤也十分可觀,但隨后建賓館,搞移民,開酒店,等到了2002年的時候,才發現企業的銷售額還徘徊在老地方,等終于想發力的時候,卻不知道是堅持原來的大客戶策略,還是發展渠道,就這樣徘徊到了03年,然后就自動退出了這個白熱化競爭的市場。今天,發現自己人到老年,卻沒有一方后土供自己養老,卻面臨著年齡、環境、人才多方面的缺失,最主要的是沒有了當年的勇氣!
2016年,在東莞和原知名品牌的劉老板碰面,在中午吃飯的時候,劉老板席間幾次無異提到“悔當年”,劉老板在2000年的時候,其銷售額還比統一高,但那個時候,羅老板名下已經有摩托車廠,賓館,包裝廠,還養了一個賽車隊,多元化發展的弊端終于在03年爆發出來,就是差200萬的資金,旗下企業就崩了盤。記得巨人集團當年的轟然倒塌,史玉柱曾經說不就是差幾百萬嗎?但前兩年在訪談節目中反思說:即使當年資金問題解決,以后還是會跌跟頭的。
劉老板是我工作中最爽快的老板,全然沒有廣東人的摳門,講意氣,但市場比拼的是戰略,劉老板的企業除了多元化外,在潤滑油產品上也是全面發展,什么熱門上什么,納米流行就推納米,嘉實多熱了就“老仿”嘉實多,每個產品都是蜻蜓點水,“公司不缺熱點產品,但沒有熱銷產品”,全面出擊市場追蹤市場熱點的后果是:庫房里面堆滿了各式各樣的包裝,五顏六色的貼紙,琳瑯滿目的促銷品……經常剛近了一批包裝,產品就停產了,然后浪費了包裝、貼紙、紙箱、禮品、單頁。銷售人員出去拿的價格表厚厚的一沓。
盤點有15年以上歷史的牌子,山東沒有幾個,康普頓是老當益壯;北京有統一,而統士等基本煙消云滅;廣東差不多是全軍覆沒,比如地球勁霸,嘉實寶都沒有了影子。原因何在?企業不專著,產品不專一。如同談戀愛,今天追求這個,明天追逐那個,最后是“竹籃打水”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