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人說:企業無需戰略,要活在當下?;蛟S你會反駁,但這幾年的市場告訴我們,市場有著太多的不確定,疫情打亂了所有的計劃,2020年潤滑油企業還能堅持舉辦經銷商會議,2021年沒有幾家企業舉辦,而2022年,舉辦大會的更是寥寥。
多少企業,生產都受到影響,在近日,嘉實多潤滑油更是發布告知函,說近期生產、運輸將受到影響,作為嘉實多、BP潤滑油的生產基地,太倉工廠年利稅就3億元左右,停擺意味著每個月損失幾個億,但至少天津工廠,代工廠能頂上去。在上海周邊,很多只有一個工廠的潤滑油企業,將面臨無法生產、發貨的窘境。
據潤滑商情了解,上海周邊的工廠大都停工,原料進不來,工人隔離不能上班,存貨發不出,很多企業實際停工超過1個月了,客戶打電話也沒有辦法解決,市場不等人,眼睜睜的看著客戶流失。不要小瞧客戶流失,在潤滑油圈產品同質化的局面下,客戶無奈之下更換了品牌,再回頭很難。在2019年底武漢疫情爆發,武漢的潤滑油企業近半年難以運營,一家年銷過億的潤滑油企業,遭受重創,2021年銷量跌去一半;另一家企業,客戶幾乎全部被搶光,相當于從頭再來。
而有的企業,在疫情下,卻幾乎沒有受到影響,甚至逆勢前行,比如久潤潤滑油,第一季度銷量同比超過10%,汽機油占比破紀錄的超過58%,可以說已經完美的實現了轉型。據了解,這是久潤當年力排眾議,在上海、鄭州分別建立工廠所帶來的聯動效應,“2021年,鄭州遭受水災、疫情,我們有上海工廠能正常運營;2022年,上海靜態化管理后,我們有鄭州工程頂上”,久潤不僅銷量又提升,客戶也在逐步增加,“疫情發展到今天,經銷商選擇品牌不僅重視工廠規模,更重視工廠的布局”,久潤這樣的企業,將會迎來更多的發展機會。
從武漢、上海這兩大城市的疫情和全國防控政策來看,一個企業或品牌要發展,一定要學習“狡兔三窟”,任何事情都要做好預案:
工廠不是要規模多大,而是要分散布局,這樣,即使一個地方受阻,另一個還能運營;
供應商一定要有后補或補充,基礎油、添加劑、包裝物都要如此;
選擇供應商,最好能有分廠,尤其是包材,免得出現包裝物斷貨,有油卻無法灌裝;
物流商最好有分公司,避免隔離,減少意外風險;
自有工廠之外,一定要和業內企業達成互助合作,彼此分裝,距離盡可能超過800公里之外…
同行之間即是競爭對手,也是合作伙伴,不僅是應對疫情,也是為了企業發展。北方企業做南方市場,如果自力更生,物流費就會很高,而且周期也漫長,甚至出現很多變數;但如果找南方的合作伙伴來分裝,就會大大減少費用支出。
在這個未來變數太大,未來難以確定的大環境下,保持現金流,提高市場反應速度,才是正確的方向。OEM代工、合作分裝、打造自有品牌,將成為未來的潤滑油市場主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