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2年的中國潤滑油行業,走的是那么的難,原料漲價,物流不暢,本來就減少的訂單,還無法發運出去,更難的是上海周邊的潤滑油企業,嘉實多、勝牌、火炬、大聯等都不得不按下暫停鍵。在這個時候,有分廠的企業就凸現出了優勢。
很多企業,大都是一個工廠,比如康普頓、零公里、玉柴等,如果出現突發情況,就會造成生產的停頓,經過2022年,讓我們潤滑油企業不得不加強合作工廠的尋找,即使暫時用不上,也必須有備用工廠,而有規模、有產能的工廠,將迎來新的契機?那么,中國潤滑油圈,會涌現富士康這樣具有代表性的代工廠嗎?
1、三種思維
從2016年開始,潤滑油品牌數量一路狂飆,從2萬左右,攀升到現在的7.5萬(市面在售品牌,而非注冊商標),不僅潤滑油經銷商有自己的品牌,一些終端門店也貼牌定制,電商、連鎖、車廠、配件等,各路神仙都參與潤滑油產品經營。這么多的品牌,選擇代工廠基本上有三種思維:
剛起步的品牌,大型工廠看不上,也不值得做,只能選擇小型潤滑油調和廠,一般規模在10-20畝之間,品牌商的要求就是便宜、靈活、及時;
年銷量超過1000萬的品牌,有了一定資金,對產品質量也有所提升,這個時候,大都選擇有一定規模、形象的代工廠,對品質有了一定要求,甚至有自己的配方;
對年銷量超過3000萬的品牌,或者知名連鎖、車企,基本上都找規模企業或大型工廠,比如找統一、殼牌、源根、萊克等企業,這些企業有成熟的配方、供應體系,在質量、后勤、貨源上有保障,尤其是原材料價格波動較大的情況下,大企業抗風險能力大。
可以說。OEM代工企業沒有門檻,作坊式的工廠,也會有訂單,大型企業,也會吃不飽。
2、集中趨勢
中國地理范圍比較廣,一般來說,一個大品牌或大企業,至少要有3個工廠才能均衡,就是津冀、江浙、閩粵,就能覆蓋經濟最發達的沿海地區,輻射距離都在1000Km以內。然而,要想做大,就要全國覆蓋,那么,還需要在華中、西北有工廠,才能最經濟。
從目前來看,沿海的潤滑油調和廠、配套廠不管是工藝還是設備,都是最先進的,比如,內陸地區的塑料桶就和江浙的品相上差距很大,而現在市場火熱的金屬罐,內陸地區幾乎還沒有成熟的制造廠,做出來的罐子,在造型、色澤上太差。
隨著品牌的發展,有一定銷量的品牌,代工廠開始越來越有重合的趨勢,其背后原因就是樹大好乘涼。一個OEM品牌,要么代工廠有知名度,有口碑,要么就是自帶光環,比如埃尼、摩特、突破等。他們選擇代工廠,很忌諱工廠有自己的品牌,我想你一定知道,富士康沒有自己的手機、電腦,所以大家才放心給他生產,潤滑油圈也一樣,龍蟠、統一、康普頓幾乎都沒有年銷量過億的代工品牌,而萊克、源根、零公里也一樣,畢竟品牌商、制造商誰也不想讓自己的客戶知曉。
3、誰將勝出
車用油要做全國市場,如果只找一個代工廠合作,在物流費用不斷高企的情況下,不太現實,還可能面臨停工、停產的風險;而如果選擇幾個不同廠家合作,將面臨配方、包材、結算、服務等一系列的繁瑣工作。最好的選擇是,這個代工企業,沒有自己的品牌,或者和自己不沖突,同時,還有幾個分廠,這樣的企業,才是OEM的首選。
一些工廠有上游資源,比如做基礎油起家的幾個工廠,但在OEM中其實談不上優勢,產品有多種需求,這些基礎油商家只有個別品類優勢,在生產調和上,經驗還有欠缺,比如,很多企業有經濟、標準、高端配方,他們就不熟悉。
從目前來看,有多個分廠的企業,就是殼多美、城昆一,而國內分廠最多的就是龍蟠,從龍蟠目前的動作來看,未來,龍蟠除了發展新能源、尿素溶液外,一定會有產能釋放的需求;其它有分廠的企業,目前有路路達(3家工廠)、安美(3家工廠)、富蘭克(3家工廠)、領航(2家工廠),當然,山東、河北的一些企業有新老兩個工廠,但幾乎都在一個地方,并不能分散風險。
我們認為,要想成為潤滑油界的富士康,最好沒有自己的品牌,能有3個工廠,能做全系列產品,浸淫行業10年以上,這樣的企業才有可能問鼎潤滑油江湖;還有一種可能是,武漢、鄭州作為交通樞紐,這里的潤滑油企業,也有這個潛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