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1年,中國潤滑油圈有3輪大的調價,1月、5月、10月,潤滑商情收集了公開的調價函190份左右;然而2022年開年以來,每個月都是大調價,截至5月18日,已經收集了166份調價函,這里面,長城潤滑油發布了6次調價函,昆侖則發布了11次調價函,調價幅度大都是5個點起步,有的直接上調20個點。
按道理來說,漲價并不可怕,同步上調就可以了,但在疫情影響下,潤滑油技術進步的擠壓下,潤滑油消費量急劇下滑,已經連續4年下滑,2021年潤滑油消費總量下探到480萬噸以下,從2022年前4個月來看,在靜態化管理、物流受阻、工廠停工影響下,今年潤滑油銷量獲獎低于400萬噸。
在上升市場,大家只要努力開發市場就行了,無需為競爭擔憂;而在下行市場,則是典型的“死道友不死貧道”,爭搶蛋糕才能生存下來。你一定知道,2000年時,殼牌的紅喜力是SG級別,零售價80左右,在物價飛漲的今天,紅喜力已經升級到SL,可價格依舊是80,而且,還有禮品贈送。為什么這樣呢?只有抓住車主,才能保證銷量,在車主錢包變癟的今天,價格是最有力的工具,降價、促銷才能打動用戶。
不僅潤滑油如此,看看高高在上的華為手機,也開始降價促銷了,因為,2022年第一季度手機銷量下滑4成;而4月份汽車銷量下滑48%,所以,你也看到,汽車也在降價;潤滑油,不會獨善其身的。
一邊是成本推高,產品不得不漲價;一邊是市場下行,降價才能搶市場。作為潤滑油調和廠家來說,傳統的渠道模式,擠占或侵蝕了大量的利潤空間,使得產品缺乏競爭力,而通過電商、直播帶貨,雖然價格壓低,但利潤反而有所提升。最難的是經銷商,進價長了,但零售價在電商、直播、連鎖等渠道影響下,卻難以順勢提價,利潤被壓榨,小品牌還好處理,畢竟沒有其他渠道的價格比對,但大品牌,比如殼多美、城昆一有各種渠道,車主隨便看下手機,就讓各環節的商家無利可圖。
有一定規模的經銷商,要么找小品牌,避免客戶價格比對,要么推出自有品牌,兩種選擇,投入都差不多,利弊權衡下,大部分經銷商選擇了推出自有品牌,其費用只是多了初期的包材費用,但價格卻可以自己掌控。潤滑商情注意到,2018年開始,市面上的潤滑油品牌每年都在遞增,前幾天的消息,說廣州發現2家潤滑油不合格,看下出品的公司,一家是賣配件的,一家是做電子產品的,放眼到10年前,這樣的公司根本不會考慮潤滑油的,現在做油品,其實不外乎:投入?。◣兹f就可以啟動)、利潤高(自有品牌平均毛利30個點以上)、有保障(沒有保質期,幾乎不降價)。在這種情況下,截至2022年4月底,全國市面上在售的潤滑油品牌有7.5萬個左右。
做幾十萬、一兩百萬的銷量容易,但做到年銷千萬的OEM潤滑油品牌很少,這需要穩定的質量做后盾,獨具特色能動銷的產品,有眼光的領導把握方向,還要有能打硬仗的銷售隊伍,但大部分經銷商都處于買賣模式,對運作品牌還缺乏了解,了解這些,就來有著潤滑油營銷風向標之稱的中國潤滑油品牌峰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