經濟下行,很多企業都會為了生存削減廣告預算,這樣只會讓銷售雪上加霜,讓客戶對企業更沒信心,不敢消費不敢購買。
1990年經濟危機,麥當勞削減廣告預算之后,銷售額縮水了28%。與此同時,必勝客和Taco Bell增加了廣告投入,銷售額分別增長了61%和40%。
1973年經濟衰退期間,很多汽車品牌都不怎么打廣告了,豐田卻增加廣告支出,成為美國第一大進口車品牌。
2022年,口罩經濟下,星巴克營收都下滑40%,但瑞幸,卻逆勢增長73%,達到了33億,凈利潤2.42億。
我認為,經濟下行期,你不是要砍掉營銷預算,而是改變營銷思路。
很多企業,經濟下行時的廣告,不是打折促銷,就是猛打功能賣點,這些都是不對的。
對于折扣而言,大家都打折,你的折扣不會有更好的動銷力,除非你賠本賣。打賣點也沒用,因為消費者是在考慮要不要花錢,而不是花了錢能得到什么。
比如一個沙發廣告,說沙發坐上去特別舒服,這對顧客而言是無效的。因為經濟下行時,顧客的顧慮是買了沙發,對他的日常生活有沒有沖擊,而不是沙發買的值不值。
換句話說:在經濟下行時期,顧客已經喪失了購物的“勇氣”,尤其是房地產,幾百萬的投入,萬一價格下跌呢?幾年的辛苦就白白浪費了。廣告營銷的關鍵不是強調你有多好,而是消弭消費的不安全感,刺激他們的購物欲。
1994年,優衣庫做過這樣一條廣告:一位關西大媽走進優衣庫,用一口濃重的大阪腔說:“我不喜歡這件衣服,能給我換一下嗎?”她一邊說,還一邊脫衣服,廣告宣傳的就是優衣庫“隨時退換貨”服務。
這支廣告給顧客提供了濃烈的“安全感”,不好隨時換貨,讓消費者買起來毫無壓力。
在消費者需求疲軟時,企業的營銷重心不是打折促銷,而是洞察消費者的購物心理,想盡辦法刺激消費者的購物欲望。
那么,現在潤滑油用戶的最大欲望是什么呢?燃油價格高昂,生意清淡,省錢比賺錢更容易,你的產品可以更有價格優勢,也可以使用效果更卓越。
也就是:要么幫客戶更省錢,要么幫客戶多賺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