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們喜歡薅羊毛,但很多時候,我們自己就是待宰羔羊。大家可以打開自己的外賣軟件,美團、餓了么或者京東、淘寶都行。
你會發現,在享受資本補貼的同時,時常感慨商家的奸猾。商家和平臺方經常會發送滿額立減的優惠券,比如說,滿60立減18,滿100減25。
但想薅羊毛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,因為你永遠也不可能正好湊齊60元。常常都是只能湊齊75元的單子,才能享受60立減18的優惠。
“滿60立減18”≠“60立減18”,商家和外賣平臺就是用這種數字游戲,誘惑你買更多的東西,覆蓋支出的促銷成本。
外賣平臺的這種優惠方式,也許很容被消費者發現其中的貓膩。那么,下面這種充值購物的優惠方式,做法更為隱秘。
比如,你看到一款產品很心動,原價199,但會員價卻是99,你當然想節省下100塊了,再一看,充值108就是會員,傻子都知道怎么做,就是充值會員后再購買。
等你買了產品后,里面還剩下9塊錢,還不能體現,而其他產品最低的都是99塊,好了,這個剩下的“9塊錢”成了你胸口的一顆痣,不要可惜,要的話需要消費。
但是,你想要購買其它差評,只能先充值再消費,它的充值金額有三個檔次:12元、108元、209元。
而你看得上的產品,都在99以上,你只好再次充值108,下單后,你賬戶的余額又多了9塊,總而成了18了,現在,這個“癢癢肉”更大更癢了。
于是,你琢磨著商家還會推出什么產品,早點把這個余額消費掉,甚至,不得不購買自己并不太需要的產品。
賬戶里的這點余額,看似差一點就能花光,反而是越花越多。
余額,是一種看似不起眼、卻連綿不絕的誘惑。只要我們讓消費者產生“未完成”的心理,總是差一點就花光,但總差那么一點,他就會持續用鈔票“下注”。
汽修門店、理發店、健身房等的會員充值標準,產品價格體系設計,就要考慮“余額”效應,讓客戶欲罷不能,不斷的充值消費,但總留個尾巴,讓他無法割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