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2年潤滑油行業調價函滿天飛,從春節后上班第一天開始調價,一直到12月份一直都是價格動蕩,有的企業短短一年里,竟然發了十余次調價函,與之相反的是殼多美卻克制的很,僅僅一兩次調價,旗艦店的價格比往年還便宜。這是怎么回事?
其實,這是殼多美們最高明的策略,他們有足夠的知名度,現在,又有足夠的價格競爭力,如果是你,面對同樣規格標準的產品,一個是國際大品牌,賣100;一個是民族大品牌,賣95;還有一個是雜牌,賣90,你會選擇哪個?想都不想當然選估計品牌了。
雖然相比貴了5-10塊錢,但比往常還便宜,而別的品牌,卻比以往貴了很多。消費者購買任何產品都會有對比的,要么和以往的購買價格做對比,要么和其它品牌做對比,從而做最終的決策。
不要以為低價就意味著企業要賠本賺吆喝,低價就意味著企業要爭取更多的屌絲和三四線市場。我們把低價這個詞換一個說法,可能大家就會更容易理解它:成本領先。
不是說一個企業敢割肉,一種“生死看淡、不服來干”的架勢。成本領先的意思是:我價格比所有人低,但我依然能有錢賺。
從常理來說,本來長城、昆侖、海疆有上游資源基礎,結果,他們調價頻率最高,幅度最大,別說潤滑油圈內人不理解,就是小白的消費者,也會困惑。更搞笑的是,連有著絕對資源優勢的海疆,調價的理由竟然是“資源緊張”,簡直笑話:你的機油銷量才多少?你的基礎油產能又是多大???
至少10年前,我們就認為:中國潤滑油行業需要一場價格戰,只有價格才是最后競爭。彩電、空調、手機行業,都通過價格戰實現了市場凈化,從而品牌集中,有了更大的實力來競爭,尤其是手機市場,小米血洗了山寨手機,如今,蘋果、小米、OV、榮耀幾個巨頭相爭,讓用戶享受到了更好的產品。
本來,潤滑油市場上最有資格競爭的是昆侖,但不爭氣的昆侖,這么多年,似乎就不知道如何做市場,搞腦殘的“天”字系列產品線,誰能區分明白?包裝、賣點、運作都差強人意。
如今,反而是估計巨頭發動了價格戰,對民族品牌成了降維打擊:有品牌、有價格、有渠道、有口碑,別的品牌還怎么玩?
當然,只是低價跑不贏市場,只有低價還有錢賺才能跑贏市場。從“成本領先”這個視角去看低價,我們明白低價不是一個簡單的定價策略,它其實是企業的一種競爭戰略。
低價不僅是在打擊當下的競爭對手,更是抵御未來的競爭對手!
以往,潤滑油品牌新秀的價格體系,大都采用“低于殼多美,高于城昆一”,在通過各種噱頭,讓各個環節賺錢,口罩3年里,品牌數量從4萬攀升到7.5萬,但2022年的價格戰,卻讓無數品牌出師未捷身先死,殼多美的價格,讓新品牌根本就賣不動。
殼多美們用的策略其實是可口可樂的策略,作為獨居鰲頭的可樂,明明可以提價的,但多少年來,一直穩定在3元以內,就是吃準了:高于3塊你賣不動,低于3塊你活不了。
所以,低價以及低價背后的競爭策略就是:用低價保護自己的疆土,不斷加強自己的護城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