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3年的春節剛過,大家還沒有從過小年呢,殼牌潤滑油就率先發了調價函;而2022年,是法定上班的第一天,長城潤滑油發調價函,歷史真的是個輪回。這次調價的理由依舊是貨源、物流,可是,疫情防控已經成為歷史,這樣來牽強是否好笑?
真正的核心原因很簡單,3年來,很多潤滑油企業都是降本增效,手中余錢有限,不敢或不能在春節前囤貨,等春節過后,下游客戶要貨時只能四處告急,從而推動基礎油的緊張,但這是暫時的。
還有一個原因是,潤滑油企業為了降低成本,降低了原材料品質,而現在生產一類、二類基礎油的廠家數量稀少,增多粥少,本以為可以省錢的途徑,如今,反而造成價格抬升,背離了初衷。
潤滑油漲價的背后,其實是比拼企業的實力,有采購資金、有儲油設備的企業,對抗風險的能力也就越強,像2022年雖然有5輪大的調價,但一些有規模的潤滑油企業調價很少,比如源根、龍蟠、寶捷、美合、力能、盛奇、大聯等,這些以潤滑油代工為主的企業,完美的體現了背靠大樹好乘涼。
作為潤滑油圈內從業者,經銷商選擇品牌,或品牌商選擇工廠,不僅要看價格,更要看企業的規模實力,穩定的價格是制定市場運營方案的基礎,新品牌最忌諱朝三暮四的調整;規模大的企業,進貨渠道穩定,品質如一,能讓用戶使用體驗大大提升。
然而,國內大大小小的潤滑油調和企業近萬家,云龍混雜,有的就租賃一個車間甚至農村小院就來灌裝機油,從而造成每年都有無數假冒侵權事件,為了讓更多優質企業展現出來,2018年起,潤滑商情推出了【中國潤滑油百強企業榜】,上榜企業無需投票,完全靠產能銷量排序,上市企業按公開數據,非上市公司數據則來自潤滑商情2005年起就不斷完善的大數據,該數據通過企業對外宣傳、產能規模、供應商、耗材商、經銷商數量、終端可見度等多個維度來推測、預估、修正,和真實數據的誤差率在5%左右。
榜單推出5年來,已經成為很多知名企業市場調研、報告的參考依據,同時,也是《中國潤滑油藍皮書》的編撰基礎,如今第6屆即2023中國潤滑油百強企業榜的開啟,為品牌商、經銷商、終端商選擇合作伙伴提供了最好的依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