方向不對努力白費,這句話很多人知道,但什么才是正確的方向呢?大部分人是事后諸葛亮,在戰略選擇時并不知道未來,只能靠自己的預測做選擇,只有少部分人能把握今后的趨勢,可以這么說:今天的所作所為是為了明天不掉隊。
不同的選擇,差距會很大,大到超出你的想象,這里,我們拿出2個樣本來給大家參考,兩個企業在同一個城市,都是2013年前后建廠,規模也接近,都是40余畝,一個企業選擇了做代工,我們簡稱代工A,另一家企業則打造自己的品牌,簡稱品牌B,最近的業績是2023年一季度代工A出貨7000噸,品牌B出貨1000噸,方向不同結果不同,代工的年出貨2萬噸,做品牌的一年3000噸,為什么會這樣呢?
代工A在建廠的時候,認為潤滑油行業和其他行業還有很大區別,別的行業是品牌集中化,強者恒強,但潤滑油是加注到發動機里面的,車主很難感知品牌形象與高端與否,更多的是依賴終端的推薦,而越是大品牌,價格越透明,汽服門店和超市不同,品類有限,油水占比很高,他們不賺錢就會更換品牌。由此,代工A判斷:中國潤滑油品牌數量會越來越多,而工廠建設投資大,回報周期長,土地稀缺,未來是生產集中化的趨勢,OEMODM將迅速崛起。
品牌B則認為,人們都會為好的事物買單,所有產品的競爭都是品牌的體現,經濟越發展,品牌意識就越強,同樣的產品,有無品牌差距巨大,典型的是汽水,沒有技術含量,而可樂和百事通過品牌建設,成為雙寡頭。潤滑油行業里,國外巨頭占據高端,攫取豐厚的利潤,唯有打造品牌,才能不斷占領用戶心智,為此,該公司推出了3個品牌,一個借助主機廠同名的品牌,一個是常規的民族品牌,還有一個塑造成德國品牌,從而實現高中低市場的覆蓋。
隨著潤滑油消費量的下行,競爭越發慘烈,而3年口罩的影響,全球經濟的低迷,上游煉廠通過減產停產來降低運營成本,推廣了潤滑油原材料的制造成本,大牌價格虛高,促使工廠企業通過平替來降本增效,日益縮小的批零差價,經銷代理無利可圖下,紛紛推出自有品牌,潤滑油品牌數量在這4年里,反而劇增,從不到4萬,攀升到近8萬,代工反而成為了潤滑油調和廠釋放產能的重要途徑。代工A加工量不斷攀升,雖然利潤有所下滑,但規模的提升也降低了單位制造成本,規模經濟開始體現。
品牌B在疫情期間遭受重創,要么工廠封停,要么客戶被困,沒有一個品牌無可替代,在長達半年的停產時間里,大部分代理商引進了新品牌,品牌B銷量銳減,2022年底終于放開管控后,品牌B幾乎相當于渠道重建,銷量提升緩慢。
兩個潤滑油企業的10年,或許是我們潤滑油行業的鑒證,未來,雖然消費下行,經濟通縮,潤滑油企業必須在打造品牌、發展代工這兩個大方向上做抉擇,想兩全其美齊頭并進是不切實際的,自有品牌做的好,代工發展就慢,無數的企業都一再證明了這個規律。我們認為,在今后的5-6日,OEM品牌崛起將是一個不可逆轉的趨勢,代工分裝OEMODM不是做不做,而是怎么做好的問題。